心情驿站 | 心情社区's Archiver

飞侠虫子 发表于 2006-8-24 01:11 PM

《你的职责是一名艺术家,抑或不是》

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唯一的一个方法:请你走向内心。
                                                        ——里尔克
1.0
抛开具体的事件,什么促使我走上写作之路呢?如果不写作,那我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我的生存形态呢?这样的疑问,对于任何一个还把写作当作一种“需求”的人来说,是不得不面对、并需要回答的问题。无论这种需求,是一种生理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或者只是生命之外的一种附属与爱好;甚至,仅仅是为了满足某种个人膨胀的虚荣心。这样的追问,在我们前行路的中,都不是可能随意忽略掉的障碍或关卡。

2.0
几年前的某个夏夜,莫名其妙的苦闷,叫我提笔写出了人生第一首“分行的文字”。而当时,我把这看作一种“新奇的发现”:诗!

事物的发展,总是充满了未知。很多东西在你生命里出现或消失,仿佛冥冥中有股天启般的力量左右着事物的运行或旋转。有谁知道呢,这种新玩意儿的出现,对于这个青年来说,意味着一些什么?

从现在瞻望未来,总是那么漫长又未知,一切充满了不一定;而从现在(所谓“现在”也是“过去的未来”)回望过去(所谓“过去”也是“刚过去的现在”),又是那么的短暂与寥落,一切竟然不可能有第二种可能。

3.0
我无意让作为事件的写作,蒙上一圈浪漫主义的光环。可面对“我为什么写作”这样的追问,我应该给出怎样准确又坦诚的回答呢?

一个人开始写作,有着各式各样的冲动或理由。但,一个人试图把这种行为坚持下去,并努力把它当成一件上心的事来做,则一定有着令他无法言明的内因。

4.0
在我个人的写作与阅读历程中,我发现太多的人迷失于一种毫无新意的、枯僵的写作模式之中。在还没有创作之前,他们就主动放弃了思考、求索与创新。他们的写作,就是无限地复制、复制、再复制。太多的乡土诗人,太多的城市歌手,太多的爱情浪子;惟独不见独自思考、独特表达的诗人或艺术家。艺术在他们那里,仿佛是可以成批生产的“商品”。

诚然,这样的应时趋世之作,在任何时代都是会有的。而且数量绝不在少数。残酷地讲,他们的作品,纵然有再多的吹捧与炒作,也毫无任何艺术价值。因为艺术向来只从“创新的子宫”中孕育诞生。

而令人欣慰的是,在乏味的大环境之下,却另有一批艺术家从事着艰辛的创新工作。对“平庸”的抵抗,成为他们实践中一条不二的法则。寻求独特的表达,用属于“自己的舌头”讲话,成为这批艺术家一致的追求。要说的是,这样一种求索精神,对于任何渴望有所建树的青年创作者来说,都是一种不小的激励与鼓舞。

但同时必须指出,稍让人觉得遗憾的是,不少的艺术家虽然看到了对传统与平庸复制的危害,却忽略了另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危害。这种危害,不来自外部大的传统环境,而来自自身的“惯性”:自我对自我的一种复制。

对外在环境异化的抵抗,使这批艺术家相信,他们驾御了一种有别于他人的语言与创作方式。可同是这种驾轻就熟的“写作的惯性”,却使他们不知不觉中陷入另一个残酷的圈套。如果说对平庸与现成事物的复制,对艺术创作构成一种显性危害的话,那写作的惯性带来的自我复制,算得上一种常被人忽视的、隐性的危害了。

5.0
另一个值得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诗歌追求现代性以来,读者再也无法理解艺术家们的工作。在艺术家与读者之间,有一种病态的误解与隔阂。读者把这种病态完全归罪于艺术家自身的病态,而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认为这种病态源自读者的愚蠢与无知。一种互相猜忌、互相不信任的观念,同时在读者与艺术家心中萌发、生根并在一次次的误解中越来越坚固。

不可否认,现代性以来,太多的艺术——如果把这些艺术品比作料理的话,让人觉得肠胃不适,甚至带来不堪忍受的痛苦与折磨。是的,这些艺术品是独特的,或是唯一的,但我一直在思索,有没有一种艺术,在人们“品尝”之后让人觉得舒服,甚至健康?

提出一个问题是简单的,而提供一种解决的可能性是难的。提供一种可能性而又不流于一种口号,又是难上加难的。

6.0
在我们这个时代,纵欲似地创作,导致我们丧失了感应快乐的能力。毫无节制、放纵似得写作观,在很大一部分人中流行着。诚如前文所言,在快餐盛行的时代,艺术品在他们那里更像是一种商品,可以成批、成批的生产。这样一种对快、对数量的膜拜,必定导致艺术品自身品质的下滑。

但同样可悲的是,接受者们的肠胃已经对这种劣质的艺术表示适应与麻木。受众们,对所谓艺术家提供的快餐甚至没有抱怨,而是安然地迎合与接受。一种中庸、隐忍的美德,却成了另一种放纵:对劣质艺术品说是的纵容!人们已丧失了评判的能力与快乐。

而当真正的艺术品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却早已不知好坏。

7.0
俄国形式主义倡导者施克洛夫斯基说:“事物好像是打了包装在我们身边经过,我们根据它所占的位置知道它是什么,但我们看到的只是它的表面……,被人们称作艺术的东西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要重新去体验生活,感觉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承接前文而言,作为一名艺术家,如何创造一种艺术——这种艺术以重新复苏人们对生活的体验为最高荣誉,应该是一种完全自律的准则。

回到我们自身的写作上来,这样一种自我对自我的约束,应该一直贯穿在我们未来的创作之中。在受众与艺术品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的关系,我想,是任何一名渴望有所建树的艺术家的不懈追求。

重新复苏人们对生活的体验,抛开具体的艺术技巧(譬如,陌生化以及亲近化;改变观察事物的视觉,甚至变形观察事物的视觉)不谈,在艺术创作之中,应该存在着一个更高、也更为隐匿的准则,那就是:对高品质作品的追求。但是,在一个喧哗的快餐时代,如何追求一种高品质的艺术品呢?

以慢抵御快,以时间反对时尚,现如今已成为少数艺术家的一种自我要求。所谓“慢工出细活”。

真正的艺术使人重新体验在认知事物之前的直觉,唤醒人对生活的感受,消除悲观的情绪,“使石头成为石头”。

8.0
面对一件艺术品,我们怎样评判它的优劣呢?

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件艺术品是否会引起你“反复欣赏”的欲望。一件艺术品是优秀的,因为它唤醒了你对事物的新鲜感。你被它吸引,你渴望反复进入它并进而了解它。起先是艺术品独特的神秘征服了你,引起了你的阅读欲,然后是你不断重复进入艺术品,企图反征服这个充满魔力的事物。

评判一件艺术品的好坏,还可以艺术家给自身设置的困难程度为评判准则。换言之,“一件艺术品是好的,只要它是从‘必要’里而来,从内心深处的广大寂寞里而来”。(里尔克之语)
反之,快餐时代商品般被成批“生产”的“艺术品”,很难让人信服它拥有独特优秀的品质。

因为这样的艺术品缺乏一种指向永恒的存在,进而减低艺术的价值。这样的艺术不会没有缺陷,它被时代与商业所渲染,很少能持续存在。要说的是,多数的艺术大抵都是这样。

9.0
一个成熟的诗人或艺术家,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以及“意象体系”。发现、拓展属于自身的意象,使新的意象纳入原有的意象库并最终成为适合自己“舌头”的食物,是一位艺术家由稚嫩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但并不是所有的意象都为你所用。有些意象可以直接拿来为你所用,有些则需要加以变形或者对其重新注入属于你自身的理解。而另有一些意象,也许永不可能为你所用。诗人于坚曾说,我的诗歌里没有玫瑰。玫瑰是西方人的意象,我的一生未曾遇见玫瑰,自然就不会以玫瑰入诗。

10.0

回到文章伊始时的追问上来,我为什么写作呢?换言之,什么支撑着我能一直写下去呢?

探索那叫你写作的原由吧!在夜深人静之际,问问你内心深处的寂寞。“是不是写不出来,我将会死去?”(里尔克之语)

2006-8-17--21 初稿

飞侠虫子 发表于 2006-8-25 05:49 PM

自己顶自己一个:)字数太少,再写几个:)

liaofengwx 发表于 2006-8-26 01:04 AM

赞.虫哥...
够多的了...
你怎么也变愤青了?

飞侠虫子 发表于 2006-9-11 04:19 PM

我什么时候“变成”愤青啦~!~!!
我一直“就是”愤青啊!!!!!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