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朋友会 属于您自己的私密空间讲出你的真心话看看我们的生日能不能占有366天关于我的你不知道的五件事
返回列表 发帖
所需阅读权限 1

[短篇] 论日剧

日剧常常在网上引起争论,喜好者捧上天,厌恶者贬下地,其实我觉得看日剧重要
的是有一份心境。初学者最好先看一些节奏明快的,如GTO,police什么的,然
后再试试玩情儿的。玩情儿的日剧真是得有很好的心境才看得下去。不过象日剧
的成名篇基本上都是既玩情儿,节奏又简洁的,这就需要很深的编剧功力了。象
北川、野岛就成名于此。相应的,lv,lg,东爱,kiss这几部我觉得是玩情儿和
简洁结合得比较好的,野岛的几部也不错,特别是未成年,不过这部片子需要的
心境更纯一些,如果观众年纪比较大(over 25?),恐怕就看不进去这种反映高
中少年少女内心的东东了。但相反的,kiss虽然也是写高中生活的,但搞笑、玩
情儿、节奏都比较好,我很喜欢,相信也比未成年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一些。

其实嘛,日剧之所以有很多争论,一方面与中日间固有的矛盾有关,另一方面就是
对其艺术价值的看法不同了。反对者恐怕本来未必有那么讨厌日剧,但听得日剧
fans们捧上天去的评价就受不了了,进而产生逆反。这里我并不是说谁对谁错的问题,
也不是讨论日剧的艺术价值到底如何的问题,而是想说:日剧的制作者在制作日剧
时恐怕根本就没顾及艺术价值,或者说至少不是放在首位的。日剧的本质是一种商业
剧,实质上与欧美的肥皂剧没有什么不同。说它好也罢,坏也罢,但它确实牢牢抓
住了一大部分观众的心,主要是青年观众和妇女罢,特别还是九十年代的青年。这
里我又想进一步澄清一个观点,有时大家谈日剧、日剧,好象只要是日本拍的连续
剧都属于日剧,什么阿信、排球女将之列都包容进去了,我觉得有点大了。实质上
日本九十代以东爱为代表的新一代连续剧与九十年代前的作品还是有质的不同,首先
是节奏上,阿信等旧式日剧其实与国内现在的作品差不多,动辄几十集,新式日剧
一般都是十集或十一集。这充分表明了新式日剧的面向对象,快节奏的现代青年。
另外就是内容、制作方式的不同了,这里不再多谈。但我想指出一点,新式日剧的
一切改动,都完全服从于一个目的:更高的收视率。要有更高的收视,就必须针对
观众中的普遍品味着手,加以揣摩,加以鲜明,加以优化,进而形成潮流。随着
东爱的成功,日剧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这就是:节奏鲜明,对白精采,小处细
腻,偶像主角,以情动人(完全是个人观点啊,:-))在东爱的基础上,一大批
优秀而动人的日剧登场了,若要问哪部最好,日剧人拿出的指标充分表明了他们对
日剧的观点:收视率。美丽人生未必最好,但具有目前最高收视,北川、木村、常
盘自然赢得满盘满钵,至于观众的评价,他们才不去管呢,只要有收视,就说明
好,就这么简单明了。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日剧,实质上是特别针对观众中的某类人群而量身订做的
一种消费剧,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得到更高的收视率(听起来有点象资本论,:-))。
日剧的一切特点(如我上文所述,欢迎补充指正)都是为了适应该类人群的好恶,
文化背景、性格特点而出现的,正是由于这类人群所具有的这些特性,使得这类人
群特别容易被日剧所吸引,甚至极端崇拜之。因此,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说日剧
带来了日剧迷,而正是因为九十年代的日本观众中日剧迷的比例变大而导致了日剧
的必须产生。换而言之,日剧既是主要为日剧迷而量身订做,也就必然不符合非日
剧迷们的口味,非日剧迷们由于不具有日剧迷们这类特定人群的特质,因此也很难
接受日剧,特别是极端的日剧。所以说,有些人很喜欢,有些人不很喜欢甚至反感
都是正常的,很喜欢的人夸日剧时不必特别强调日剧的好处,日剧的不足与其优点
同样突出,不过是正好满足了你的口味而已;不喜欢日剧的人贬日剧时不必特别强
调日剧的坏处,它的优点是你不可否认的,你不喜欢既不代表你的审美观有任何问
题,也不说明你个人有任何怪僻,仅仅因为你属于另一大类人群而已。

这里再多说
一句,大话在香港的评价很差,在大陆特别是在高校中的评价却非常好,甚至引起
了一种大话现象。但也有很多人不喜欢大话,主要是成年人,也有少数的我们的同
龄人。我觉得大话迷和非大话迷之间的关系和日剧迷与非日剧迷之间的关系非常相
似,有人曾经说:对于一个大话迷来说,人世间最困难的事莫过于向一个非大话迷
解释大话。同理,我经常看到本版上有很多同学在疑惑的问“日剧到底好在哪里?”
,日剧fans们却更疑惑地回答道:“这么好的东东怎么不愿意看呢”?我个人也是
个日剧fans,也曾经为友人不喜欢日剧而困惑不解乃至烦恼,现在终于想明白了,
作为一个日剧fans来说,人世间最困难的事恐怕莫过于向不喜欢日剧的人推荐日剧
了。

说了这么多,日剧fans与非日剧fans到底有什么特质上的不同呢?这个东西很
难说清楚,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我觉得可能跟感情细腻程度,人生观的
差异,对爱情和生命的看法不同有关吧。其实这句话等于没说,不过日剧fans和非
日剧fans确实是有不同的,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有同感。另一方面,很多日剧fans只
是某一段时期内非常非常喜欢,用我最开始的话说--有心境;但过了一段时期后
就逐渐淡了,我想这正说明了一种气质上的蜕变吧。愿意就这个问题与各位网友做
进一步的探讨.

进一步讲,日剧代表了一种时代特征。这并不是在把日剧放到多大的高度啊,不喜欢
日剧的人不要扔西红柿啦,:-)。这里我想把日剧与美国五十年代的歌舞剧作个比较。
现在我看那时的歌舞剧,经常觉得真tmd傻,就这破玩意儿居然也风靡一时,还得了
奥斯卡?当然,我们在嘲笑其情节单薄,人物苍白的同时,也不可否认其歌舞绝妙,
视觉效果良好的优点。歌舞剧确实是一种比较病态的剧种,它的优点和缺点同样突
出,这正和日剧有些相似。虽然我不了解当时的情况,但我个人认为歌舞剧的出现
正是因为当时的美国观众中有一大批fans的缘故,也就是说当时的老美欣赏水平就这
么差,就喜欢这破玩意儿,xixi。换句话说,日剧的存在说明了什么呢?日剧的高
收视本身就说明,日本观众的欣赏水平目前就处于这个状态,至少主流是处于这个
状态,在青年人中这个状态的比例更大。如果再过五十年,回头再看,人们肯定说,
tmd,这么个破玩意居然也这么受欢迎,真怪。其实也不怪,因为人们的欣赏水平是
在不断发展的,也许某些特有的东东可以不受时间的消磨而永远被人们所接受,比
如古典音乐,但更多的东西是一种世俗,必须随着大众的欣赏水平改变而产生,又
随着大众的欣赏水平提高而消亡。从这个意义上讲,日剧与麦当劳、嬉皮士、比基
尼是同类货色,我们完全不必为其忧虑和烦恼,爱者自爱,贬者自贬,自生自灭即
可,试看现在嬉皮士的比重也微乎其微了,麦当劳快餐文化的内涵也有了很大的改
变,至于比基尼,呵呵,巴黎街头露几点乃至全裸的也不是什么大事了。某些评论
把日剧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看成是文化入略,我觉得有点过了,青少年喜欢日剧,
只能说明我国的青少年也逐渐向日本青少年同化,因此才被日剧所吸引。也就是说
不是因为入略而同化,而是因为同化而普及。日剧的本质不过是一种消费剧,只能
说算是一种文化现象,我觉得根本不必为其而大动干戈。

既然日剧不过是一种消费剧,为什么又引起了如此之多的争论呢?我个人认为原因
主要有二:一是缘于中日之间过去的矛盾,使得人们对于日本的东东极为敏感。
二是由于日剧本身确实比较复杂。虽然我在上文中说过日剧不过与麦当劳处于同一
位置,但它确实又有些不同。首先,日剧与歌舞剧相比,艺术价值更强,其中的精
品甚至非常好,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它的功利性。其次是日剧中吸收了很多日本
传统的文化和人文精神,由于日本民族的特殊性,使得某些极端的场景很难为我国
人民所接受,甚至日剧fans也是如此。可以说日剧的优点与缺点的对立是极为尖锐
的,甚至是前所未有的。我个人认为正是由于日剧本身的矛盾对立统一造成了目前
这种fans极端崇拜,non fans极端贬低的情况。但日剧毕竟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
使它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也把日剧本身逼上了绝路。在一味对爱情求新求异的变化
中,在男女主角各种性格角色的演化中,每年如海般的日剧作品已经逐渐把所有的
后路堵死。日剧的成功在于它的矛盾,当其优点不再明显时,矛盾的平衡即将破碎,
人们将再也不能容忍其小资情调的玩情儿,过去使人如醉如痴的对白由于缺乏创意
和千篇一律而使人厌恶。更重要的是,日剧的上帝-观众们已经逐渐从日剧的光环
中走出,经过了近十年新式日剧的洗礼,人们的欣赏水平已经更进了一步,八十年
代后出生的新新人类逐渐成为观众的主流,现有的日剧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了。当然,
这一切目前还未发生,但我觉得即将发生,特别是今年富士月九剧“Hero”的推出
更使我坚信,日剧最后的疯狂即将来临啦。我想,不出三年,现有的日剧模式将完
全改变,或是消亡,或是改头换面适应新的挑战。至于新的日剧模式是什么样子的
呢?我还想象不出,也许节奏会更快,会象目前的日式漫画一样向搞笑的方向发展,
男女主人公也许会更加叛逆……

我说的一切都是设想,但我想即使成为了事实,日剧fans们也完全不必因此而感到
失落。新式日剧整整辉煌了十年,基本上影响了九十年代的东亚及至东南亚青少年,
我想也完成了它的使命了。正是由于日剧的存在,给我们这些日剧fans带来了无数
的欢乐,正是由于日剧的存在,使我们对人生、爱情、事业、生活等诸多方面进行
了深入地思索。不管日剧产生的初始动机如何,我们从中得到了享受,商家赚到了
钱,也公平得很嘛。我们不妨将日剧现象想象成一场游戏,也许我们这些玩家不是
自愿加入而是被诱惑的,但游戏本身并没有错,也许它很庸俗,也许它很幼稚,也
许它很煽情,也许它很变态,不过我们喜欢玩它,不喜欢玩的人就不玩呗。但人生
没有不散的酒席,我个人认为,这场游戏快结束了,新的游戏正要到来呢。

其实本来只是一篇随意的Re文,没想到发展到这么多。自从去年上网有条件
看日剧之后,真是为之痴迷已久,其中酸甜苦辣又有谁知?说到日剧,真是还有无
数的东东没有谈到,只能说是自己目前心境的一种整理吧。前一阵子又重看Lv,虽然
仍觉得极好,但心情已无初期的那种澎湃,相信我也完成了一个日剧fans的蜕变了。
我对日剧未来的走势悲观了一些,也许正是由于蜕变的原因。不过我个人希望能够
有一种新的、更高级的、更有趣的、更刺激的、更……的游戏能够代替日剧的位置,
毕竟偶只是个俗人,平生所思唯愿在游戏中沉浮,至于脱出游戏之外?恐非我之力
所能及啦 .
水哗啦啦,寂寞说话,阡陌无华,南方暗哑,伤春有时,茫夏无终~

日剧黄金10年

认真说起来,大陆也不是没有引进过新型的日剧,90年代中期,《东京爱情故事》、《同一屋檐下》(当时名为《兄弟同堂》)、《回首又见他》等剧集就曾经在一些地方电视台中反复播放过。但不知是因为数量太少、缺乏宣传力度、配音平平等原因,还是由于10集左右的电视剧不像动辄几十集、上百集的港台、巴西电视剧那样引人注意,所以从这几部戏以后,足足有好几年时间,日剧在大陆的播出好像就再没有了下文一样。
  到了90年后期,形势有了大幅度的改变。除了因为南方的很多电视台纷纷加入引进日剧的行列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如同蟑螂般人人喊打,生命力却又格外顽强的盗版VCD也瞄准了这个市场。国内的盗版VCD大多来源于比邻而居的香港方面,香港日剧的盗版问题严重到日本多家电视台甚至联合派团来香港考察,并向香港政府提出严重抗议的程度,由此可见香港盗版日剧的品种之多、影响力之大。而国内日剧VCD的传播虽然比香港从时间上来说要迟得多,但普及速度却丝毫不亚于港台。1998年年初的时候,盗版日剧VCD的繁荣还仅限于广州、上海等几个南方大城市,品种也只有十几、二十种左右。但短短的两三年之内,其覆盖程度已经遍及大江南北,品种也花样翻新,达到了上百种以上。方便的购买渠道、低廉的价格还有多样的选择性,让许多原本对于日剧只是一知半解的人也从此成为了日剧的忠实拥护者。
  日剧之所以能在中国流行起来,当然也是有它必然的原因。首先第一条,正如同卫视中文台最初把播放日剧的时段称为偶像剧场一样,青春亮丽的演员可以说是新兴的流行日剧的最大卖点之一。这里所说的偶像,并不一定就是名声赫赫的大牌明星,因为在日剧最初的传播阶段,就算是铃木保奈美、木村拓哉这些在日本国内已经无人不知的名字,在国内的宣传媒体上也依然是很少为人所提及。国内的年轻人之所以喜欢日剧里的人物,是因为他们的扮演者青春、时尚、外表出众、具有都市气息,但
是又不会有太过遥远的感觉。而对这一点最鲜明的体现就是国内后来纷纷跟进的青春偶像剧。其对知名度不高但是年轻亮丽的青年演员的启用,和采用时尚流行的都市氛围作为背景等地方都充分体现出了日剧的影子。
  而另一方面,日剧十集左右的长度也是它能在年轻一代中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比起妈妈辈们最喜欢的动辄几十集的港台、大陆言情或是伦理剧来,日剧十集左右的长度很明显更符合现代都市青年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因此,不管是在港台还是在国内,日剧最忠实的观众群都是十几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青少年一族,在台湾的民意调查中,二十岁左右观众层对日剧的喜欢程度甚至超过了本地剧集。而在国内,尤其是在部分大都市中,是看日剧还是看港台、国内剧,似乎也开始和网络一样,逐渐成为
一项衡量某人时尚程度的标准。但同时,这个长度,以及缺乏主流电视台的引进,也造成了日剧始终不能像港台剧、甚至像韩剧一样在各个观众层中广泛普及开来。
  当然,除了长度以外,日剧在服装、化妆、外景、小道具以及音乐上的精致程度,对于如今力求走雅皮土路线的新兴一代也具有相当巨大的吸引力。每部日剧片头为剧情量身定做的精彩主题曲,除了在片中反复出现,为剧情推波助澜以外,也为日本音乐进一步进入中国而奠定了基础。宇多田光以《魔女的条件》主题曲《初恋》为主打歌曲的同名专辑在中国大卖了30万张。或许就可以算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吧。
  日剧,或许就和许多日本的其他产品一样,没有铺天差地的宣传,也没有超级抢眼的外形,但凭借着优厚的素质,还是一步步地走入了众多国人的生活之中。(转帖)
水哗啦啦,寂寞说话,阡陌无华,南方暗哑,伤春有时,茫夏无终~

TOP

<转>向日剧学习

在我们这个城市里,日剧迷每天都在增加,从音像店弥漫开来的日剧气息正在成为时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也尝试过制造“偶像剧”,比如《将爱情进行到底》之类的,据说不仅是剧情,连演员的表演都有学习“日本偶像剧”的痕迹,但是,国产偶像剧总不是很成功。那么,它的缺憾在哪里呢?或者说,日剧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简单地说,成功的因素主要是演员和编剧。
  
  “日本偶像剧”的核心是一大批偶像级演员:木村拓哉、竹野内丰、铃木保奈美、松岛菜菜子……“日偶”们的表演通常亲切自然,仿佛不是他们在表现生活,而是生活诞生在他们的故事里。被戏剧学院和电影学院的条条框框教坏了的中国演员们,应该学学这种放松的感觉,拍电视剧的头等大事,不是“表现”某个人物,而是让观众感到舒服。
  
  日剧的编剧实在令人钦佩,在这种娱乐性极强的形式下,他们既能把简单的故事演绎得一波三折,还能适度地批判社会,甚至处理一些很有挑战性的题材。比如《魔女的条件》里的师生恋,《神啊,请多给一些时间》里的艾滋病和学生卖淫,《八卦新闻》里的媒体暴力……当然,一切对现实生活的感怀都要在爱情故事的外壳下得到实现。日剧故事的最基本模式不外乎建立在“三角恋”或“多角恋”基础上的诸多巧合,但重要的不是剧情的进展,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日剧的基本倾向是美好的大团圆结局。比故事更精彩的是剧中无所不在的细节。整体虚假、细节逼真是编织梦幻故事的妙诀,如果反过来,整体上追求真实,细节却肤浅虚假——那就是我们国产电视剧的普遍毛病了。
  
  谁都明白生活无法像日剧一般美好,但日剧却可以在荧屏的闪烁间短暂地替代真实的生活。如果电视剧的功能之一是帮助身心劳顿又心怀幻想的人制造一个梦幻世界,那就让这个梦做得像日剧一样动人吧。
水哗啦啦,寂寞说话,阡陌无华,南方暗哑,伤春有时,茫夏无终~

TOP

返回列表